历史:知往鉴来 贯通启新
2020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历史学科命题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的命运,关注世界的发展,以利于其全面发展与成长。命题延续了以往的风格,注重考查重大历史事件、重要时代特征、历史发展脉络,在中外历史知识比例、内容涵盖、题型设置、情境创设、试题难度等方面保持平稳的同时,遵循史学特质,对史学方法的考查做了进一步的探索与创新。
一、立足时空要素,理解历史变迁
时间和空间是历史最重要的两个要素,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的本质特征。
命题考查学生通过具体的空间定位和空间联系,理解历史发展进程的能力。例如通过综合历史地图的各项信息辨识王朝疆域范围,通过历史剧本场景串联历史地点,要求学生在建构历史场域中做出关于史事的正确判断。
命题考查学生基于历史时间的纵向联系与比较,辨明历史阶段性特征的能力。如以数据柱状图的形式呈现“新中国的三次建交高潮”,考查学生观察信息、运用所学把握历史特征的准确度。综合题第一题以“走向整体的世界”为主题,以提纲形式整理世界自15、16世纪以来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内容涵盖“新航路的探索与开辟”“工业社会的来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两次世界大战”“国际联盟与联合国”“经济全球化”等重大史事,在“15-16世纪”“17-19世纪”“20世纪上半叶”“20世纪中期以来”四个递进的大跨度时段中集约所学,于大视野下展示历史时空的流变以考查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历史变迁的能力。
二、基于史料实证,解释史事面相
历史是基于证据和视角的解释,史料是叙述、理解、解释和评判历史的有效载体。有理有据地表达对史事的看法,从中发现问题,厘清因果逻辑,则是历史解释的基本方法。
如综合题“走向整体的世界”,收集文字、图像、数据等五则史料,考查学生比较和鉴别证据的意识。史事的面相错综复杂,综合题“史事的面相”将中学历史课堂专题教学情境迁移为考试题目,设计层递的问题链,以考查学生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合理运用常见史料的深层信息,看到史事的复杂性和多面性,避免在历史解释中断章取义、妄下断语。史料一出自司马迁《史记·平准书》,也辑入高中历史教材第二分册“文献选读”栏目,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引用这则史料,以指导学生达成有关汉武盛世“国泰民安”的基本共识。
而史料二(史料一的下文)则反映汉武盛世常常被忽略的另一面,“法律宽疏、豪强兼并”。如何全面呈现汉武盛世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史料三即《资治通鉴》所载董仲舒上疏,在与史料二互证的基础上,可获得更为全面、可靠的历史认识。此题意在向师生传递:要搜集不同类型、不同来源的史料,遵循多元互证、史由证来的原则,体会史料实证“实”之要义;要了解史料作者的意图,进而分析解读史料内容,准确理解史料的意义;要注重史学方法的教与学,在释史过程中体会历史的复杂性与多面相。此题旨在考查学生习得的史学方法,观察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程度,由此提升历史思维品质。
三、 发挥史学功能,关照社会现实
中学历史课程承载着史学的教育功能,即通过历史学习,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对历史与现实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命题通过创设贴近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的试题情境,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中分析和解决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能力,从而体现史学的教育功能、达到考查学生素养的目的。如选择题中以“《史记》所载‘天下疫’”为情境,引导学生体悟史家对于重大灾害和民生疾苦的关切。选择题中考查对孟子“民本”“仁政”等优秀传统思想的理解,承接前一题目,亦是呼应党和政府在重大疫情面前“坚持人民至上、不断造福人民”的理念。
选择题中考查辛亥革命首义城市,感悟“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引发“今月曾经照古人”的共鸣。选择题有多道题考查学生对《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事业等知识的理解,这些都能与时下正在开展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学习教育相契合,以此回应教育要“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
今年适逢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综合题“上海的两次‘开放’”,通过呈现文字史料、数据资料、大事记等创设情境,要求学生区分上海历史上的被动开放和主动开放,将城市的发展与国际形势和国家地位相联系,总结开放与城市特质的关系、危机与机遇的关系;体会开放意味着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是一个城市乃至国家、民族的发展源泉和必由之路,同时也呼应了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这些都体现了历史对现实的关照。
历史蕴含着人类的经历、经验与智慧,要发挥历史学“知往鉴来”的功能,需厘清历史事实,理解历史变迁,阐释历史逻辑。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运用适切的史学方法,启发学生推理想象、独立思考、移情体会,形成对历史与现实的理性认知,也就实现了“贯通启新”。这对中学历史教学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